
緬甸發生軍事政變,局勢發展 持續引發關注。熟悉緬甸事務的 專家指出,外界應聚焦當地民眾 對自由、民主的渴望;洛興雅等 族群議題並非了解實況的關鍵。
此外,雖然目前沒有證據顯示 中國參與政變,專家表示,中國 可能會與緬甸軍方在網路領域合 作,值得進一步觀察。
緬甸軍方 1 日發動政變,以去年 11 月國會大選舞弊為由,拘捕國 務資政翁山蘇姬等文人政府高階 官員,並宣布為期一年的緊急狀 態,由軍方掌權。軍方聲稱,一 年後將重新舉行大選、把政權交 給勝選政黨。
澳洲雪梨大學名譽副教授張佳 康近日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表示, 政變當天正好是新選出國會預定 召開大會的日子。軍方政黨「聯 邦團結發展黨」去年大選慘敗, 得票與翁山蘇姬所領導「全國民 主聯盟」的差距較 2015 年選舉更 大,這讓軍方備感危機。
他強調,翁山蘇姬 2016 年就任 國務資政、成為實質領導人,但 軍方仍掌握一大部分權力,且持 續享有龐大經濟利益。此次政變 恐讓緬甸再度回到遭國際孤立、 軍方集權統治的時代,但已嚐到 自由民主滋味、取得外界資訊管 道增加的緬甸民眾,大概不會輕 易屈服。緬甸1948年自英國獨立。 軍方於 1962 年發動政變,開啟軍 政府時代;1990 年,在民眾抗爭 運動的壓力下,首度舉行自由選 舉,但軍政府不接受 NLD 勝出, 繼續把持政權。2015 年,緬甸舉 行繼 1990 年後又一場自由選舉, NLD 在這次大選勝出,民主政治 才開始相對穩定發展。
目前各界針對緬甸政變的討論 往往提及洛興雅因素,甚至有意 見認為翁山蘇姬長期漠視洛興雅 等少數族群人權,如今蒙難並不 值得同情。外界也多不能理解, 為何身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 山蘇姬不僅未譴責軍方 2017 年血 洗洛興雅人,2019 年起還親征國 際法庭為軍方辯護。
事實上,翁山蘇姬與軍方的關 係複雜。張佳康指出,現行憲法 讓翁山蘇姬被迫與軍方分享權力; 血腥鎮壓洛興雅、與緬甸境內各 少數族群武裝部隊直接衝突的是 軍方,翁山蘇姬對洛興雅等議題 所採立場可謂政治權宜之計。此 外,很重要的是,儘管國際形象 因「人權紀錄不佳」受損,翁山 蘇姬在國內的民意支持度居高不 下,也依然是軍方的頭號敵人。
張佳康研判,隨著軍方再度掌 權、「國家和解與和平中心」被 解散,軍方與各地方武裝部隊的 衝突恐升高,人權侵害事件也將 增加。
澳洲蒙那什大學副教授張耀中 則在受訪時說,翁山蘇姬被迫與 軍方共治,但政變風險一直存在; 若翁山蘇姬不在國際上捍衛軍方 立場,軍方將更有理由依據憲法 推翻她領導的文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