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默然凝視川端康成的世界

川端康成是活躍於大正時代(1912- 1926)、 昭和時代(1926-1989) 戰前戰後、置身於近現代日本文學頂點的作家,他以卓絕的感受性表現了日本人的心靈精髓, 給世界各國讀者留下深深的感銘(諾貝爾文 學獎獲獎理由)。除 1968 年榮獲諾貝爾文學大獎,川端曾榮獲頗多文學大獎如 1944 年的菊池寬獎、1952 年的日本藝術院獎、 1954 年的野間文藝獎、1959 年的歌德獎、 1960 年的藝術文化勳章、1962 年的每日出 版文化獎等。重新回顧川端康成的文學業 績及川端文學的研究史,對於把握 20 世紀 日本的近現代文學十分重要。


20 世紀初,川端康成跟橫光利一創刊了 《文藝時代》雜誌,借鑒西方的先鋒派文學創立了日本的“新感覺派”文學,在歐洲的 達達主義影響下,在以“藝術革命”為指向 的前衛運動觸發下,《文藝時代》與同年 6 月無產階級文學創刊的《文藝戰線》,形成 了昭和文學的兩大潮流。但“新感覺派”文學 在日本文壇是一個短暫的文學現象,後期川 端更多體現出日本式的唯美主義文學特徵, 小說富於詩性、抒情性,也有庶民性(淺草物) 色彩濃重的作品且有“魔術師”之謂即衍化發 展了少女小說等樣式。後期許多作品追求死 與流轉中的“日本美”,有些作品將傳統的連 歌融合於前衛性,逐漸確立了融合傳統美、 魔界、幽玄和妖美的藝術觀或世界觀。他對 人間的醜惡、無情、孤獨與絕望有透徹的了 解,在此基礎上不懈探求美與愛的轉換,將 諸多燦爛的名作留在了文學史中。不過,新 感覺派時代的川端康成與其說是小說家不如 說是理論家。其種種言說中可以看出,那是 哲學、美學或西洋式的東西。其中有克羅齊 的形象即“表現即藝術”,也有精神分析學的 “自由聯想”。川端康成還對當時日本文壇具 有強大影響力的自然主義文學訴諸了批判, 稱之為過時的客觀主義。他在《文壇的文學 論》中呼籲,當今世界追求的是偉大的新的 常識即所謂明日的常識,此外新時代的文藝 關聯於哲學且須取代舊世的宗教。川端康成 主張藝術與哲學結合擔負起宗教的功用。

1930 年,川端康成一度加入中村武羅夫 等組成的“十三人俱樂部”。

俱樂部成員自稱是“藝術派十字軍”。同年 11 月在《文學時代》發表的《針與玻璃與霧》, 據稱受到喬伊斯的影響,採用新心理主義的 “意識流”手法。 1931 年 1 月和 7 月,在《改 造》雜誌發表了相同手法的《水晶幻想》。

該作靈活採用了時間、空間無限定的多元 性表現,體現了川端康成實驗性作品特定的 高度。三島由紀夫說,從“天性”上講,橫光 利一和川端康成原本同為“人工”性寫作傾向 的作家,但橫光卻在苦鬥中不知何時令自己 天生的感受性過度接近“知性”或“西歐性”, 繼而沉迷於“地獄”和“知性迷惘”中,終於誤 讀了自己天賦的才能與氣質;而川端康成的 小說《禽獸》,卻被稱作一部“極限接近知 性的作品”,他在那裡窺測“地獄”,在臨近 地獄時適時轉身,遠離了“知性”、“西歐式” 和“批評性”卻完整保持了“感受性”,保持了 情念、感性、官能的自身的法則。 《禽獸》 之於川端是一部分水嶺式的作品,川端初次 在那樣的作品中直視了“迄今僅憑感覺縱橫 裁斷的日本現實、或現實本身赤裸裸全無變 化的可怖的形態”,在此意義上這是一部極 端重要的作品。有觀點稱,川端康成並非“處 事精明”,他“是一個俊敏的批評家,作為批 評家比乍一看理性面對重大問題的橫光利 一更加優秀”。上述說法,也是日本近代文 學史上的一個定論。

1914年5月25日凌晨2時,與川端康 成相依為命的祖父逝世。祖父有志於中國風 水學和中藥研究,卻未能實現世間推廣的志 向。祖父的喜好與過世對川端的性格形成 乃至文學特徵都有影響。川端日後的小說 《十六歲日記》正是祖父患病臥床期間的日 記,其盯盯看人(默然凝視)的習慣據說亦 與常年伴隨白內障失明的祖父生活相關。眾 所周知,川端亦以間接的方式接受了中國文 化多方面的影響,中國文化藝術的因子成為 川端文學生成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 他說過:“這種精神糧食,除了宋元畫之外 是不多見的。”關於川端文學與中國文化藝 術的關聯性,國內學者周閱的研究獲得日本 學界的充分肯定。

川端康成的文學感受性出類拔萃。 1968 年 10 月 17 日,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 理由是“以傑出的感受性表現了日本人的心 靈精髓,給世界人民以深刻的感銘”。獲獎 的作品有《雪國》《千鶴》《古都》《水月》 《痣信》等。 1968 年 12 月 10 日,川端康 成身著和服正裝、掛著文化勳章出席了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的諾貝爾獎頒獎儀式。 第三天即 12 日中午兩點 10 分,在瑞典科學 院,川端身著西裝用日文做了獲獎紀念演說 《序說——我在美麗的日本》。演說中,川 端康成引用了道元、明惠、西行、良寬、一 休的和歌詩句,配英語同聲傳譯。川端康成 的人生軌跡跨越戰前戰後,反映了那個時代, 那些獨白式的係於和歌的作品本身,並未受 到時代的思想或世態左右,展現了作家自身 的藝術觀或澄澈的詩性。

1972 年 4 月 16 日,川端康成在神奈川縣 逗子市的瑪麗娜公寓 417 室含煤氣管自殺身 亡。未留遺書。突然的死給日本國內外帶來 巨大衝擊。近期,日本《讀賣新聞》刊出消 息,稱日本發現川端康成未經發表的臨終前 書簡。書簡是寫給日本女子大學前校長上代 田野的,內容涉及世界和平。川端康成是在 1972 年 4 月 16 日自殺離世,而給上代的信 落款是 1972 年 3 月 29 日。相隔僅兩週餘。 兩人當時皆為日本“呼籲世界和平七人委員 會”成員。兩人同時受美國諾貝爾文學獎獲 獎作家賽珍珠(珀爾·塞登斯特里克·布克, 1892 ~ 1973)的委託,即希望二者推薦其 競獲諾貝爾和平獎。信函內容,正是川端康 成為此與上代校長商量。川端康成表示,自 己能否寫出推薦信有些猶豫,但參加活動義 不容辭。當時的川端康成剛住院做了盲腸手 術。他同時強調了年齡和健康的原因,認為 自己沒資格寫那樣的推薦信。日本學界重視 資料和事實,這樣新的發現值得慶賀。發現 未發表書簡併參與調查的是和洋女子大學綜 合研究機構的深澤晴美主任研究員。她說此 書簡是“川端臨終前的重要資料,與上代的 交流呈示了川端康成關注的世界和平”。

在川端康成的創作生涯中,死是他恆久關 注、思考的一大主題。幼年時代即體驗了近 親之死。有觀點認為關聯於佛經的思考。並 非將東方古典佛經當作宗教訓誡,而是當作 言說東方文學幻想的“世界最大的文學”。

33 views
  • Facebook Social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