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健康資訊



在巴金森症初期時,患者動作 會變慢,愈來愈不靈活、愈來愈 僵硬。患者也容易出現顫抖,而 且動作緩慢和顫抖的部位常是發 生於同一個肢體。假使沒有多加 注意,大約過兩年時間,巴金森 症會影響到另一個肢體,造成更 明顯的問題,走路也愈來愈小步。

巴金森症常見的症狀還有面無 表情、講話小聲、平衡困難、字 體變小、關節僵硬、關節痠疼等, 皆是需要留意的警訊,若出現 2、 3 個徵兆,建議要就醫檢查。

如若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患 者動作會愈來愈慢,拿杯子、湯匙也會抖得很厲害,很難進食、 穿衣、洗澡,幾乎無法自理日常 生活,需要專人照護才行。


年齡愈大,罹患巴金森症的比 例愈高 多數巴金森症患者的年紀超過 50 歲,屬於老化疾病之一。目前 60 歲的銀髮族裡,巴金森症患者 約占了 1%;當年齡提高到 70 歲, 巴金森症患者的人數也會攀升, 大約占 70 歲人口的 2%。雖然男 性、女性都可能罹患巴金森症, 但男性患者人數略高於女性患者。

「利用健保資料庫來看,台灣 至少有六萬多人罹患巴金森症。」 吳瑞美醫師提到:「這是最保守的估計,有的文獻提到約八萬, 甚至十四萬。」


巴金森症怎麼辦? 巴金森症是種腦部退化疾病, 我們的中腦有塊叫做「黑質」的 區塊,裡面具有多巴胺神經元, 負責生產多巴胺到腦部其他區域。 多巴胺很重要,它的功能就像是 腦部神經系統之間的信差,無論 是眨眼、拿東西、行走、吞嚥等 各種動作,都需要多巴胺在腦內 傳遞訊息。

吳瑞美醫師解釋,巴金森症患 者腦部黑質的多巴胺神經細胞提 早退化,細胞數目減少,產生的 多巴胺就不夠協調動作,因此患 者會動作愈來愈慢,出現明顯的 運動障礙。由於這些神經元並不 是一夕間全部凋亡,通常要到喪 失約六成神經元後患者才會表現 症狀。

「巴金森症的治療,目前有三 類型藥物,都與多巴胺有關。」 吳瑞美醫師分析:「第一類就是 直接補充多巴胺,第二類是多巴 胺接受體促效劑,第三類則是分 解酵素抑制劑。」

直接補充多巴胺的部分,是利 用「左旋多巴」這個藥物,吃進 去會被轉化成能在大腦運作的多巴胺;第二類多巴胺接受體促效 劑能模仿多巴胺來刺激多巴胺接 受體;第三類分解酵素抑制劑則 是靠著抑制分解酵素,來減少多 巴胺的代謝,相對提高多巴胺的 濃度。

紀錄藥物反應,病人日記很重要 巴金森症患者剛開始接受藥物 治療的時候,效果都很不錯,甚至有些患者能回復到日常的動作 水平,看不出有巴金森症。然而 隨著患者罹病時間愈久,腦細胞 死亡數目愈多,藥物治療的效果 就愈來愈不穩定。

「多巴胺是個藥效比較短的藥, 藥效僅能維持五到六小時。」吳 瑞美醫師說:「患者從本來一天 吃三次藥,後來可能變成要一天 吃四次、甚至五次。」


吳瑞美醫師提及另一個治療困 境:「患者服用藥物,藥效發揮後, 患者行動會像常人一樣;但當藥 效退去,患者會突然僵在那裡, 動作變得特別慢,並開始顫抖, 步伐很小,走路拖步。」

這種有時「來電」,有時「斷電」 的狀況,經常是患者接受藥物治 療多年以後會遇到的瓶頸,時好、 時壞的情形可能愈來愈頻繁。 患者經常會問,「如果增加多巴胺的藥量,是否就能避免斷電 呢?」。


「我們不能一昧地增加多巴胺 的藥量。」吳瑞美醫師提醒:「增 加多巴胺藥量,雖然能讓動作不那麼慢,比較正常,但可能會激 發一些不自主動作,例如讓人搖 頭晃腦、手動來動去,甚至手舞 足蹈像要跳舞那樣,稱為異動症 (dyskinesia)。」

2 views0 comments

Yorumlar


  • Facebook Social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