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國地鐵訂新規 使用電子設備不能放出聲音


為了維持大眾交通秩序,中國交通運輸部近日發布新政策,規定在地鐵上使用電子設備不能放出聲音等,該政策預定明年4月開始實施。


中共官媒人民日報報導,由中國交通運輸部發布的「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明確規範10種禁止行為,如攔截列車、在車站及列車上吸菸、強行扒開車門等行為。還增加了8岁以下儿童、醉酒者应当由其监护人或者健康成年人陪同,方可进站乘车的规定;增加了禁止在车站、列车内使用滑板、溜冰鞋等代步用具,禁止在列车上进食(婴儿、特殊病人除外),禁止携带气球等低空漂浮物进站的内容。


另外,新规删除了乘坐自动扶梯“靠右站立”的规定。


除了上述10種禁止行為,這項政策還明確規範出7種影響社會秩序的行為,如不得塗鴉、攜帶動物、進食、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乞討賣藝、隨地吐痰等。還增加了8歲以下兒童、醉酒者應當由其監護人或者健康成年人陪同,方可進站乘車的規定;增加了禁止在車站、列車內使用滑板、溜冰鞋等代步用具,禁止在列車上進食(嬰兒、特殊病人除外),禁止攜帶氣球等低空漂浮物進站的內容。另外,新規刪除了乘坐自動扶梯“靠右站立”的規定。


事實上,北京在此前已先行推出類似的政策。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就針對霸佔座位、進食及逃票等問題,制定出「北京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並擬將這些「不文明乘車行為」納入社會信用不良的紀錄。而這次由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政策,進一步將全中國35個城市的大眾交通納入規範。


2020年4月之後,不只北京,只要有軌道交通設施的城市,都不能在地鐵上做出上述行為;不過,這項政策並未明確提到罰則,相關具體處置仍有待公佈。


噪聲干擾一直是個社會痛點,最“痛”之處是,面對各種噪聲,大家往往只能忍受,而勸說、辨理、求助管理方等,通常不是很有效。勸說或辨理,只對有素質的人有效,而部分有“製造噪聲習慣”的人,問題就出在道德素質不高上。跟“噪聲”去說理,遭遇“秀才遇見兵”的尷尬,其實是意料中的事。


當前短視頻盛行,不過是放大了部分國人的不文明習慣。說到“聲音”方面的不文明,最典型的是“大嗓門”。在地鐵、高鐵、飛機上,經常出現發生“大嗓門”而遭人白眼甚至因此鬧出衝突的事件。


不文明習慣的形成,從規則意識、生活習慣、道德素養上都能找到原因,而道德素養或是最根本的原因。實際上,任何一個人在自己需要安靜的時候,都不願意被打擾。總有人對自己製造噪音的問題“無意識”,實質就是“己所不欲而施於人”——地地道道的道德問題。


而從社會規則角度看這個問題,噪聲的氾濫恐怕有管理不足的責任。有專家表示,公交工具上限制聲音外放之後,如何落實規定是最關鍵的問題——這確實是個難點。


對噪聲“之惡”,不管是管理上的寬容,還是噪聲製造者的自縱,恐怕都涉及觀念的問題:對現代規則、文明生活方式的理解和重視。以聲音外放和“大嗓門”現象來說,應該安靜的地方總是喧鬧不停,主要是一些人不太重視“公共”概念,缺乏公共規則意識,還有一些人自己喜歡並習慣了“熱鬧”,認為“熱鬧”十分正常,也是現代文明理念欠缺的表現。


專家認為,通過宣傳提升乘客素質,自覺抵制不文明行為,是“治本”之道。而我認為,不管是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還是公共交通工具上乘客外放聲音的治理,本質都是文明建設範疇的內容。而文明建設既要通過文化的力量,也不能缺少法治手段。特別是在某些傳統陋習“勢力”較強的背景下,制度約束是其他手段難以替代的。


社會文明需要長期的培育,而“約束出來的文明”,也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將“乘坐地鐵時使用電子設備不能外放聲音”寫入《城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我認為大有必要。進一步說,還應在製度上將公共交通工具內部空間定義為“安靜公共場所”,對任何超出規定分貝的聲音都作出限制和處罰的規定。

1 view
  • Facebook Social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