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在愛荷華,邂逅 94 歲的聶華苓


2019 年 9 月 9 日,我和幾位同行受美國 愛荷華大學之邀,前往該校作學術交流。到 達愛荷華大學城,已經傍晚 6 點多了。稍 事休息後,我們就應約到酒店對面不到 100 米處一家餐館,與美方主辦單位友人聚會。

我們進去時,已經到了 20 多人。大家都 來跟我們熱情打招呼。我們注意到,人群中 間大家簇擁著的,是一位個子瘦小的老太 太,穿一襲紫絳紅的長裙,披一條雪青色的 長圍巾,優雅地迎上來。旁邊有人介紹說:“這 就是聶華苓老師。”哦!鼎鼎大名,如雷貫耳, 著名的美籍華人作家。聶華苓笑吟吟地伸 出手來:“歡迎你們,歡迎你們!一路辛苦!” 我一看,老太太年紀不小了,怎麼也有 80 了。不想旁邊有人說:“聶老師今年已經 94 歲了!”“啊!”我們同行的所有人都發出了 驚呼。雖然我們知道她肯定年齡很大了, 但沒想到有這麼高齡,更沒想到她居然還 能來到現場歡迎我們。她看上去比實際年 齡要年輕得多。

原來,這次的學術交流,美方的主辦方是 一 個 叫 做“IWP”(InternationalW riting Program,國際寫作計劃)的機構。今天的 晚會,是一次歡迎會,就是“國際寫作計劃” 組織專門為我們洗塵的。而聶華苓就是這個 群體的靈魂人物,這個國際寫作計劃(IWP) 就是她創辦的。

說起“IWP”,在國際文學創作界很有名。 這是 1967 年設立在愛荷華大學的一個作家 交流和創作機構。它的功能是集資招募各國 具有潛質的新晉作家,到這裡進行短期交流 和創作。通過這種方式,作家往往能得到很 好的寫作訓練,從而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作品。 而這個機構的創辦者,就是聶華苓和她的丈 夫、美國詩人保羅·安格爾(1908-1991) 兩個人。這在當時是一個大膽的創新,沒人 預計到它會產生那麼大的影響。第一屆“國 際寫作計劃”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國的 12 名作 家。首期取得成功後,他們的方案得到了更 多的社會支持,愛大也給了他們更多便利。 50 多年來,已先後邀請了超過 150 個國家 1500多位作家參與這個計劃。1980年代初, 中國作家丁玲、蕭乾、王蒙、冰心、艾青等 都曾應邀訪問過這裡,後來卓有建樹的作家 莫言、王安憶、余華、畢飛宇、張悅然等, 都曾參加這裡的寫作計劃。聶華苓是湖北應 山(現湖北省廣水市)人,1948 年畢業於 國立中央大學 ( 南京大學前身 ) 外文系,同 年以筆名“遠方”發表第一篇文章《變形蟲》。 1964 年旅居美國,應聘到美國華盛頓《作 家工作室》工作,後在愛荷華大學任教,同 時從事寫作和繪畫,因創辦國際作家寫作計 劃而被譽為“世界繪畫組織的建築師”、“世 界文學組織第一人”。

記得我第一次讀到她的作品《失去的金鈴 子》,是 1980 年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做《魯 迅全集》的註釋編輯和出版工作的時候。這 本書就是人文社出版的。那是我讀的第一本 聶華苓作品。由於是在改革開放初期讀的, 那時讀來感覺一股清新之風拂面而來,印象 深刻。我跟她提起這事,她說,那是她 20 世紀 60 年代的作品。我說,是啊!但是大 陸到 80 年代才開放,我們才讀到她的這本書。

聶華苓跟我談起了她在美國的教學生涯。 她說:“我那時剛到美國教書,中國文學第一個我就講魯迅。但是,學生卻說看不懂, 儘管我給他們提供當時最好的英文譯本。我 給他們講解,他們還是說很難理解。我就知 道,經過翻譯的中國作品,原作那個味道 是怎樣都難以體會的。所以,我得出結論, 美國學生要讀中國文學,必須讀中文。我跟 他們說,你們要去讀中文。翻譯是無論如何 都沒法傳達那個味道的。所以他們就去學中 文了。”我一聽,這不是翻譯的悲劇嗎?但 轉而一想,她的話是有道理的。翻譯畢竟只 能傳達一個大概的意思,而作為文學作品, 那字裡行間的味道,外國人是很難體會的。 當年斯諾主持翻譯魯迅作品,他都覺得魯迅 的作品冗長和囉嗦,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魯迅在翻譯中想傳達一些外國風味,就被人 說是“死譯”“硬譯”,可見翻譯真是一件吃力 不討好的事。那就是說,不同文化之間的交 流,還必須從語言開始。

聶華苓問了我們一些路上的情況,大家相 互寒暄了一會,就入座了。這是一個大長桌, 二三十個人圍著長桌坐。聶華苓坐在正中間 主人位,我被安排坐在她的右側。看上去這 是一個西式的宴席。但是,上來的菜餚,卻 全是中式菜餚,只不過用了西式的餐具、西 式的流程。我不禁有點驚訝了。聶華苓說: “你別看這是西式吃法,實際是中餐。是西 化了的中餐。”這使我瞬間想起那天的午餐。 當時我們從機場出來,司機兼導遊皮特特意 帶我們去一家中餐館用餐,大約他怕我們不 習慣吃西餐。但是,不知道怎麼回事,在國外吃中餐,感覺都是一個味,好像都是同一 家餐館做出來的。有人說是因為作料的緣故, 有人說是因為感覺的緣故。我想,久在國外 的華人,想念祖國的味道,自然是可以從吃 中餐來回味的,而我們這些久住中國的人, 倒是想嚐嚐外國的當地風味。實際上在整個 訪美旅程中,我們幾乎全都被安排吃中餐, 我們並不滿意,有一兩次,還忍不住幾個人 出去換換口味。想到聶華苓說的中國文學翻 譯在國外的境遇,我想,那國外的中餐,不 也等於經過翻譯的中文作品麼?要了解真正 的外國風味,還應該吃吃純粹的外國餐,哪 怕不一定對胃口。

第二天一整天,我們都在愛荷華大學做學 術交流,聶華苓女士沒有出席。傍晚,會議 圓滿結束,我們當晚就要離開愛荷華去芝加 哥。國際寫作計劃現任負責人克里斯多夫在 該校會議中心為我們餞行,參會的來賓和該 校一些工作人員都參加了。酒會開始不久, 聶華苓女士由她女兒陪同來了。她告訴大家: “我家昨天失火了!”看大家一臉驚愕,克里 斯多夫這才告訴大家:今天白天聶先生沒能 參會,現在又遲到了,這是因為昨晚她家失 火了。怎麼回事呢?原來,聶華苓自從丈夫 安格爾去世後,就一個人住在大學城,她的 女兒雖然就在愛荷華附近,但她也不要她們 跟自己住在一起,免得拖累她們。昨晚她跟 大家聚會,因為很興奮,出門時忘了爐子上 煮的東西,結果爐子上煮的東西燒焦了,引 起爆炸。

9 views
  • Facebook Social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