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岁月遗照我的城(4)



微信公众号 | 筱鱼鱼

昆明和西南联大的情感不仅在于这里曾 经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群最具情怀、最有学识 的人在此生活学习的地方,更在于,西南 联大在昆明的九年,把中国文明留了下来, 昆明有了一段令人自豪骄傲的岁月,联大在 昆明时期的自由精神,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卢沟桥事变后,国土沦丧,山河破碎。为 保护中华民族文化和教育之精华免遭灭顶 之灾,华北和东南沿海的大批高等学府和一 些科研院所纷纷西迁。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大 迁徙中,包括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 私立南开大学在内的 13 所高校迁往云南, 并大多集中在昆明。加上抗战前夕由省立 改为国立的云南大学,于是,抗战大后方的昆明成了当时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中心之 一。我国最负盛名的清华、北大、南开三 校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成了与抗战同始终的著名大学。 校舍一时未及建盖,只能租借大西门一带 的昆华农校(现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昆华师范学校(昆师)、昆华工校和昆华中 学(现昆一中)的部分校舍以及拓东路那 边的迤西会馆和全蜀会馆来用,但仍不够, 只好将文、法两学院暂迁滇南的蒙自上课 一学期。文科教师都去了蒙自。

西南联大,大师林立,耀眼中的最耀眼他在西南联大是中文、 历史两系合聘教授,他可谓博学卓识,讲课 旁征博引,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学生们听 先生的课,不光思想受到启迪,精神上也是 极大的享受。透过这段多灾多难的光景,我 深深地感受着那个时代里中国知识分子的蓬 勃刚毅和无畏从容的生命底气,同时也感受 着他们在艰难困苦中的隐忍!在这里,我想 象着陈寅恪先生的课堂、梁思成为西南联大 设计的教室、杨振宁坐过的桌椅、陈岱孙、 沈从文等走过的足迹,冯友兰撰写的纪念碑 文 ...... 校舍虽破旧,但有大师坐镇 ! 因为这 其中这有不少人物,高风亮节,灵魂自由, 意志不屈。如今,西南联大已然成为一段教 育传奇,每每阅读民国那些大师的风采时, 总令我热泪盈眶,感慨万千 ! 即使在那么艰 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仍然结出这样“桃李 满天下”的硕果。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说的那 句名言:“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在大师之大。”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都真正担当得起“国之重器”的称谓。提到清 华,提到西南联大,人们首先会想到西南联 大之魂 -- 梅贻琦先生,这是很自然的。


梅先生主张通才教育、民主管理和学术自由。193 年 12 月 3 日,梅贻琦在清华全校大会上发 表就职演说时,他仿照孟子的话 " 所谓故国 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 将自己的看法表述为 "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 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在岳南先生著的《南渡北归》中对梅贻琦 的人格和对教育的忠诚有大概这样的描写 : 梅贻琦离开大陆,倒不是因为他有什么政治 立场,事实上,他向来是追求学术独立和自 由的一个人,政治上的事情他不掺和也不关 心。他当时之所以选择离开,最重要的原因 是为了支撑学校运转的庚子。1962 年 5 月 19 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大医院。梅贻琦生 前有一个随身携带的手提皮包,入住台大医 院时放在床下一个较为隐秘的地方,包里装 的什么珍贵的东西没有人知道。梅先生去世 后,秘书在料理后事的同时迅速将手提包封 存,后来在有各方人士参加的场合下启封。 当包打开后,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里面不 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清华基金的账目,一 笔笔清清楚楚地列着。睹物思人,在场者无 不为之感动,热泪盈眶。

4 views
  • Facebook Social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