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讓風景和光回到你的眼睛|克勞德 莫內

光和影的啟蒙:「沒有布丹,就沒有莫內」


克勞德・莫內(CIaude Monet, 1840-1926),1840年出生在繁華的巴黎。莫內五歲時,與家人來到了法國西部諾曼第區的港口城市利哈佛(Le Havre),在海邊度過了十四年的時光。莫內十五歲左右,就以投稿速寫漫畫到當地報紙,而在利哈佛港小有名氣。在莫內十八歲時,他認識了比他年長十六歲的畫家尤金・布丹(E. Boudin, 1824-1898)。這位號稱「天空大師」的畫家,是法國最早在戶外作畫的藝術家之一,更有趣的是,他的畫作雖然每每以海景為主題,但畫布上往往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空間描繪著天空,且特別強調描寫雲朵及日光。布丹十分看好年輕的莫內,經常邀請他一起到海邊畫畫。從那時候開始,莫內對海面上的、天空的,以至日出日落時間的光線那些驚人的變化越發留意,印象派畫風最早期的光和影就在此孕育。

印象主義和《印象・日出》

我們都喜歡稱成熟期的莫內為「印象主義大師」,可是「印象派」這個稱號最早卻是出於取笑和嘲弄。1859年,莫內回到巴黎.在瑞士籍畫家格萊爾(Charles Gleyre)的畫室進修,但他的興趣與當時學院的主流藝術(即現實主義)難以契合,兩年後就走出了畫室。繼承老師布丹的影響,莫內始終鍾情於自然的「光」、「色」、「影」與「變化」,他不喜歡當時現實主義以及巴比松學派(Barbizon school)的技法。離開學院後,莫內在巴黎近郊的阿讓特伊(Argenteuil)找到居所。雖然當時他的畫賣不出去,生活十分拮据,但這個小鎮給他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他在這裡生活了六年。而在1874年,莫內聯絡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西斯萊(Alfred Sisley)、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等被傳統沙龍拒諸門外的藝術家,組成「無名藝術家、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協會」(Cooperative and Anonymous Association of Painters, Sculptors, and Engravers),並舉行了一次獨立的展覽。莫內挑選了五幅作品展出,其中一幅畫的是他的故鄉利哈佛,莫內給了這幅畫一個日後震驚世界的名字,《印象・日出》。

除了得到相同流派藝術家的拍案叫絕,這幅作品還引起了當時學院派的尖銳責難,藝評人 Louis Leroy 在報章《Le Charivari》發表了一篇題為 〈Exhibition of the Impressionists〉(印象派畫家的展覽),他稱莫內的畫是「一堆對風景的印象拼湊在一起」。而不是正經的風景作品,甚至連「牆紙的草圖也要比這海景完整」。

面對這些批評,莫內和當時一同舉辦展覽的藝術家悄然地化侮辱為驕傲,自此以後文化界多了「印象派」(Impressionism)這個名字。

印象派的特徵在於捕捉光與色的變幻,而該變幻來自瞬間之際肉眼所捕捉到的直觀印象。因此印象派藝術家認為從表現光的過程中,就可以實現繪畫的一切。印象派藝術的技法原則是「色彩分解」,即運用光譜中的七種純色作畫,在畫布上盡量不作混色,只並列純色,讓觀者憑自己的視覺調合其他顏色來。印象派的畫作大多都以山水、田園與自然風光為題,因為唯有在自然景色中才能最真切捕捉光的變化;此外印象派的作品大多沒有堅硬和明朗的線條,而只是保持每一種純色的新鮮和光彩,從而創造出更強烈的發光度。印象派畫家的風景畫,把過去被忽略的許多現實的色調,變成了主角。

莫內下半生的四十年,一直居住於巴黎鄰郊的小鎮美麗而寧靜,成為莫內畫作的靈感泉源。他投放最後的生命到一系列的《睡蓮》巨幅畫作上。這批畫作雖在尺吋上大有魯本斯之勢,但其表現出的不是巴洛克時期狂放的生命力,而是一種淼淼地流動著的靜默。




1 view
  • Facebook Social Icon
bottom of page